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及资助人员名单。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长期活跃在乡村,助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文旅消费潜力释放,带动当地就业与文旅收入增长,助力乡村振兴。本报选取来自江苏、陕西、四川、河北的4位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展现他们的探索实践。
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租下当地的田土和荒地,雇佣本地农民进行茶树种植,采茶季至少有300位当地村民参与采茶,每人每月收入为4000元至8000元,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国家级非遗项目雨花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通过发展茶产业、建立产业基地,带动就业增收,不仅传承了传统制茶工艺,还推动了当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2006年,陈盛峰在江苏南京溧水建立基地。基地拥有茶园面积800余亩,年茶叶销售产值近800万元。基地的核心传习场所面积1180平方米,已投入800多万元用于非遗保护传承。截至目前,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花茶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
“抓条是雨花茶制茶技艺中的一个动作,被誉为‘手中的芭蕾舞’。这个动作通过虎口的收缩,使嫩叶在手心里不断旋转。”陈盛峰的手在高温炒锅中不停地抖抛揉搓,茶叶在他手中上下翻飞,茶条颜色不断加深。“手工制作的雨花茶外形更趋向紧细圆直的标准,色泽润绿,滋味更丰富。”他说。
依托基地种植园,陈盛峰创办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围绕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计划,带动周边茶园发展。公司租下当地的田土和荒地,雇佣本地农民进行茶树种植,采茶季至少有300位当地村民参与采茶,每人每月收入为4000元至8000元,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023年3月,陈盛峰推动在晶桥镇芮家村投资800万元建设雨花茶文化园,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活化非遗技艺,将茶园打造成兼具生产、观光和文化体验的综合性文旅项目,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晶桥镇芮家村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雨花茶非遗工坊,每到周末,陈盛峰都要接待一批批中小学生,带领他们在这里体验雨花茶制作技艺,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此外,陈盛峰致力于“传帮带”,累计培训茶农达1.5万人次,提升了当地茶农的专业技能,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南京3万茶农,哪怕只有3000人掌握这门技艺,雨花茶产业都可以兴旺起来。”陈盛峰说。
茶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农村,更要反哺农村。陈盛峰表示,他会用心、用情将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好、保护好,让雨花茶的清香飘得更远,也将努力更好地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刘俊英成立的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培训妇女近万人次,助力近200名妇女就近就业;联合当地乡村旅游协会成员,打造集休闲娱乐、心理疗愈、手工编织和川西农耕体验于一体的“餐饮住宿一条龙”综合服务体系。
春天的四川大地一片金黄,肆意绽放的油菜花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致。每逢周末,成都市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展厅内,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厅旁的体验教学室里,学生与游客围坐在一起,手中摆弄着棕丝,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新繁棕编如今成为新都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纽带,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漫步在新都的乡村,农家小院中时常能看到当地妇女专注棕编的身影,她们指尖灵动,将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成生活万象。从日常穿戴的拖鞋、帽子,到陈列于案头的精致摆件,再到充满创意的装置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们的巧思与智慧。
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名单中,新繁棕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俊英榜上有名。她自幼受外婆影响,对传统手工艺充满热爱。2012年,刘俊英成立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全身心投入棕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开展培训,带领村中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产品也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累计举办手工培训千余场,培训妇女近万人次,助力近200名妇女就近就业。
合作社研发了研学旅行产品,吸引3万余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了解棕编背后的深厚历史。秉持“万‘编’不离其‘棕’”的理念,刘俊英四处取经,从竹编、绳编、草编,甚至蜀锦蜀绣等传统技艺中汲取养分,并将棕编推广至四川安岳、简阳、蒲江等多地的乡村,让更多妇女凭借这门手艺改善生活。
62岁的新都妇女刘德琼是棕编传承的受益者。她学习能力出众,儿时因粽编技艺超群被村里人称为“打帽子的机器”。加入合作社后,刘德琼的棕编技艺得到进一步提升,熊猫、雄鹰、川剧脸谱等新颖造型不断从她和同伴们手中诞生,将棕编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在合作社的展厅里,一顶来自巴拿马的草帽格外引人注目。这顶从国外购回的单品,引发了刘俊英对未来的思索,她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发展不仅要有手艺人的匠心坚守,更需紧跟时代步伐,以打开市场。
刘俊英积极联合当地乡村旅游协会成员,精心打造集休闲娱乐、心理疗愈、手工编织和川西农耕体验于一体的“餐饮住宿一条龙”综合服务体系。同时,还不定期携手商家举办集市和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灵活就业,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游玩体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20多年来,石燕从汉阴美食文化出发,关注饮食文化的传承,通过打造特色餐饮、建设餐饮博物馆、推动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食材销售,提升了汉阴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中餐食材多样、烹饪技法多熊猫体育直播元,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陕西,以“食”为主题的博物馆并不多。20多年来,陕南石叁珍蘑菇宴餐饮博物馆创始人、总经理石燕从汉阴美食文化出发,关注饮食文化的传承,通过打造特色餐饮、建设餐饮博物馆、推动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食材销售,提升了汉阴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地处陕南秦巴山地的安康市汉阴县,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石燕凭借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不仅将传统蘑菇宴发扬光大,更创新性地将其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打造出汉阴文旅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餐饮业的发展一定是文化赋能的,也一定是餐旅融合的。”经过多年筹备,2019年,倾注了石燕大量心血的陕南石叁珍蘑菇宴餐饮博物馆建成开放。这座面积1300平方米的博物馆以蘑菇饮食文化为核心,展现了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馆内600多件展品,从实物、菜模到蘑菇科普、书画图片,全面展示了汉阴蘑菇宴的历史渊源、烹饪技艺和文化内涵。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能深入了解汉阴的饮食文化,感受陕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实物展示与餐饮相结合,开启了‘餐饮+旅游+民俗’模式,潜移默化地加深了游客对陕南风土民情的印象。”石燕说。
与此同时,石燕与食用菌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紧密合作,既保证了食材安全,又打造了产业链,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石燕还探索“大厨美厨+民宿经济”模式,促进民宿与美食的深度融合。游客在享受舒适住宿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为生态旅游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此外,她精心打造的“美食+旅游”精品线路,开设的美食体验工坊,研发的“富硒蘑菇宴”“非遗小吃宴”等特色主题餐饮,都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美食体验。
在文旅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石燕的脚步从未停歇,当好汉阴的宣传员、产业的助推者。如今,她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西安,蘑菇宴落户西安航天城,让更多人通过美食了解汉阴、走进汉阴。
“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通过文化解码、产业重构和生态共建,让乡土特色在新时代发挥最大价值。”石燕表示,一宴载山海,烹煮大时代,她将继续以美食为笔,绘制餐饮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美好乡村画卷。
随着塔寺峪红色学堂、山间吊桥、高山滑道、空中漂流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塔寺峪景区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周边村镇百姓就业超过1100人。连续举办了9届的塔寺峪旅游文化艺术节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
打扫卫生、排练节目、加固栏杆缆绳、清点活动物料……连日来,河北省唐山迁安市大五里镇的村民格外忙碌,在当地塔寺峪景区董事长潘义江的带领下,他们为即将到来的塔寺峪开山节做准备。周边村民作为塔寺峪景区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干起活来格外有劲。
塔寺峪是当地的一座大山,不仅自然风光秀美,红色资源也十分丰富。从小在山脚下长大的潘义江于2010年回到家乡投资建设塔寺峪旅游景区,并积极招录周边村民加入景区。随着塔寺峪红色学堂、山间吊桥、高山滑道、空中漂流等设施的不断完善,景区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周边村镇百姓就业超过1100人。
春日的塔寺峪百花争艳,不仅成为游客的打卡点,还成为村民致富的心头宝。“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栗树,我负责给栗树剪枝,干完活再回家,啥也不耽误。”今年66岁的王阁文已经在塔寺峪干了9年。
近年来,迁安市规划建设了4条游览绿道,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等。“景区的建设和运营,解决了老百姓就业难的问题;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土特产有了销路,周边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潘义江介绍,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发展蔬果景观种植产业。
经过多次外出实地调研,潘义江意识到,大五里镇的文旅品牌缺少能留住游客的产品。“乡村有自然环境好、民俗文化浓、食材地道新鲜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康体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前景广阔。”潘义江说,目前,景区在生态种植等业态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民宿、精品饮食板块,大力推进塔寺峪康养住宿区的建设。
2025年,塔寺峪景区规划了位于山野间的太空舱民宿、筹备水上浴龙坊项目,并增加亲子、研学游业态等。
如何以农文旅融合激发消费活力?在即将举办的塔寺峪开山节上,景区将推出民俗展演、农产品展销、优惠门票等一系列活动及优惠举措。近年来,塔寺峪景区结合当地实际及周边乡村特色,先后举办了迁安市栗花节、千人徒步大会、京津冀山地马拉松、塔寺峪旅游文熊猫体育直播化艺术节、塔寺峪冰雪嘉年华等,打响了塔寺峪旅游品牌,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连续举办了9届的塔寺峪旅游文化艺术节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
塔寺峪景区的快速发展让周边乡村旅游日趋红火,提升了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潘义江说,扎根乡村,塔寺峪将以优化生态环境为引领,以产业互补为基础,通过旅游设施升级、游览路线推介、旅游业态场景打造等,不断整合乡村和景区文旅资源,让乡村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