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梨园里,民宿群落与百年古树相映成趣;倒流河畔,青砖黛瓦间传来悠扬的泗州戏唱腔;智慧农田中,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在线传输……初春时节,行走在宿州农村,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宿州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打造具有皖北田园风光的和美乡村,围绕“671”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任务,突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群众参与,严规划、快实施、强调度,坚持科学规划、系统实施、统筹推进,全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连续两年获评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市。
倒流河穿村而过,将村庄一分为二;休闲长廊、乡村大舞台依河而建,成为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萧县白土镇费村社区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农”筑底,以“文”化人,以“旅”促兴,按下和美乡村建设“加速键”,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各县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加速迁移、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发展的趋势,综合考虑基础、交通、区位等因素,布点规划了594个中心村,确保布点的村庄成为今后永久的居民点。
科学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村庄风貌,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内涵,围绕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要内容,按照“多规合一”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村庄规划。
科学编制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科学编制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围绕香稻米、水库编制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各地立足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禀赋,规划设计了埇桥区镇头村、砀山良梨村、萧县张村、泗县老山村、灵璧李宅村等一大批集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于一体,古朴乡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新型农村社区。
在砀山县良梨镇梨树王民宿群,一栋栋设计独特、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宿引人注目。该镇依托梨树王风景区生态资源禀赋,围绕乡村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深挖生态、文化、土地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皖北特色民宿群,实现了“村庄变景点、资源变资产、农房变民宿”的转变,有效推动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宿州整合资金、集中要素、加大投入、强力推进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2023年以来,全市21个精品示范村纷纷依托各自的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手工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初步估计,2024年精品示范村主导产业产值可突破10亿元。砀山县良梨村立足“梨树王风景区”“中国梨都”特色资源,成立了砀山县良梨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联盟,年游客接待量超200万人次,直接带动1550余户2800余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7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宅基地)流转年增收51.4万元。
聚力延伸产业链条。各地以主导熊猫体育官方网站产业为依托,围绕产、供、加、销等各个环节,积极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果蔬采摘、亲子游乐、研学实践等,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市21个精品示范村2024年度总投资7.8亿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近一半,先后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178个。
全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地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积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项目,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富民强村。2024年,该市21个精品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半数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灵璧县冯庙镇黄家村“两委”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村民、村集体共奔富裕路,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23万元。
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各地以“五清一改”为抓手,加快推进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积存杂物、垃圾,引导群众做好户内环境卫生,为工程类项目施工做好铺垫,筑牢根基。健全“农户集中投放、服务企业收运、市县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0%以上。
推进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各地着眼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和美乡村中心村道路、绿化、公共服务中心、供电、饮水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推进长效管护机制落地落实。各地均成立了专职管护队伍,采取政府拨付一点、财政补贴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落实投入运营维护经费,实现和美乡村长治久美。通过省考核验收的453个省级中心村坚持“建管并重”,硬件设施完好、保洁队伍稳定、资金筹措到位、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分明、监管保障有力,真正做到了长治久美。
突出财政“撬动”。该市财政每年拿出6000多万元用于和美乡村建设,县区也根据各自实际,每年安排一定财政专项资金(均不低于2000万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先导作用,累计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3.4亿元。
突出整合“联动”。依据“项目跟着示范村走”和“能整尽整”的原则,坚持“工作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整合、合力推进”“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2024年,萧县积极动员各部门力量,统筹整合资金24179万元投入和美乡村建设,较好地保证了和美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
突出招商“推动”。2023年以来,连续举办两次“我们村的合伙人”专题推介会,邀请国内知名运营公司与精品示范村洽谈,寻找示范村建设运营的“合伙人”,依托运营商引入投资商,先后引进资金2.1亿元,真正用市场理念、市场思维、市场机制来建设乡村,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泗县屏山镇老山村利用奇石公园、老山景区坐落本村的优势,招商引进深圳盒子科技公司投资1亿多元参与村庄和美乡村建设。
让群众说了“算”。在和美乡村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各地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网络议事会等形式,充分引导村民共商共议,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优先考虑他们的诉求,编制出来的规划,村民认同感强,可执行性高。
让群众动手“干”。动员群众自己动手清理村居环境。2023年以来,21个精品示范村群众先后有158600多人次自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主动拆除自家门口的破危墙头、废弃圈舍2936处,清理建筑垃圾50000多吨,清理作物秸秆8600多吨。群众纷纷利用自家的废砖废瓦等,建设“五小园”、发展庭院经济,新建的花园、果园、菜园等成为村庄亮丽的风景。灵璧县大路镇苏宅村用“小奖励”解决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大难题”,近年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600余件次,实现了“党建行”向“党建强”、“治理能”向“治理优”、“环境好”向“乡风美”的转变。
让群众全程“管”。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各地在安排监理公司监管的同时,组织村民代表作为工程质量监管员,全程参与原料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在村庄管护过程中,也组织“五老”人员参与监督管理。砀山县曹庄镇中许村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村,为改变居住状况,经征求群众意见,将几个自然村集中搬迁,房屋设计、村庄建设等让群众全程参与,建成后的中许新村具有少数民族风情,成为宿州的一大亮点,和美乡村建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市、县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把和美乡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亲自谋划部署,亲自督查调度,亲自破解难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将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同安排、同调度、同推进,2024年先后召开全市调度会4次,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部署下步工作,会上先进发言、落后表态。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直相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督导调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2024年先后下发问题督办单396个,较好地推进了工作落实。
今年的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该市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公共文化等服务向农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12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30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聚焦“五清一改”,实施“千村清千塘”行动,改造4.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续建砀山县、萧县、埇桥区、泗县4处地表水厂,完成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在新的历史节点,宿州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用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的“田园答卷”。 (袁霄 雪峰)
【主动拥抱新风口 文化产业看园区】“紫云山”发展千亿文创产业的“底层逻辑”
这里是安徽的朋友圈|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用奋斗擦亮老区“红绿交融”底色!
【主动拥抱新风口 文化产业看园区】“紫云山”发展千亿文创产业的“底层逻辑”
这里是安徽的朋友圈|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用奋斗擦亮老区“红绿交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