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战冬梅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报告(2024-2025)》。
戴斌院长以《景区、城市、线路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第十四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专题报告》作序言,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熊猫体育直播发展行稳致远,就要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城市、街区、线路、企业和推广体系。需要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与度假区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城市与街区,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旅游企业和服务品牌,形成完备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一是日常生活化。旅游休闲加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旅游不再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事情,人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美丽风景和日常的美好生活。周末和节假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随时随地的休闲日益普遍。从郊野到商圈、从戏剧场到菜市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场景都成了旅游休闲的新空间。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既要领略自然之美,也要领悟文化之美,还要体验生活之美。
二是高度个性化。从“我的行程我要做主”,到“我的体验我也要做主”,过去大家出去旅游是看山看水看风景,那么今天人们更愿意要风景之上的美好生活。无论是烧烤还是音乐节,都会成为人们到访一座城市和度过一个周末的理由。过去,到哪里旅游或者消费什么项目,更多是由媒体、广告和旅行社来决定的。今天,九五后的年轻人,甚至连攻略都不做了,传统的高A级景区乃至传统的旅游城市,都不再是他们的首选。“四五线的小城镇”“无人知晓的景区”“看不到人的旷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
三是消费理性化。近年来,温冷点城市、小机场城市和中心城镇,在反向旅游、平替旅游、特种兵旅游的推动下,开始进入大众旅游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项目、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节假日的周末往往会避开热门的景区景点,去鹤岗、延吉、潍坊、恩施等时间和预算友好的城市,体验性价比高的新场景和新消费项目。
供给侧的新气象:景区度假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
从文化引领的角度来看,丰富的文化体验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文化体验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到访历史建筑、人文古迹,也包括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活动、观看表演等,本身就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吸引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游机会的增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诉求更加强烈,参与文化体验的形式更加多样。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和街区、实景演出、音乐会、演唱会已经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物。
从旅游彰显和创造的视角来看,景区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不断拓展延伸着文化的市场,如文艺院团针对游客推出创新节目、派演员到景区进行表演,美术馆、文化馆针对游客布置特展等。旅游景区度假区已经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市民休闲和外来旅游越来越融合在一起。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正在导入更多的夜间休闲项目,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戏剧场等公共文化空间延长闭馆时间。无论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夜间市集等重点商业场景,还是街道、广场、公园等主要公共空间,都在有意识地融合文化、科技、时尚和娱乐元素,持续推进夜间场景迭代和产品创新。主题公园打造城市生活新体验。
车程两三小时、为期两三天的“微度假”兴起,让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将主题公园作为休闲娱乐的首选,从而满足追求刺激、新奇和个性化的体验诉求。越来越多的人从悦人走向悦己,不仅我的行程我做主,还要我的体验我做主。过去一年来,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呈现出品质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趋势。根据世界主题乐园协会(TEA)发布的《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迪士尼以1.42亿人次的游客量稳居榜首,而中国方特集团则以111%增长率,从全球运营商榜单的第五名跃升至第二名。在全球主题公园TOP25的名单中,中国占据7个席位。研学热推动景区类研学营地转型升级。
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研学旅游大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面向研学团体开发了相关课程,有组织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科学到自然,从人文到社会,多层次架构、多内容维度的研学基(营)地体系。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以来,研学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市场热,舆论更热”的现象背后,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对优质供给的热切期待,也赋予景区类研学营地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古村、古镇、古城,已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古镇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愁记忆,也是国际化视野中的文化地标,在现代旅游业体系中扮演着从城市休闲到乡村度假的多业态空间支撑的角色。古镇旅游已经由早期的观光为主转向观光、休闲与度假并重,从重视建筑风貌的保护、所在地文化的传承,转向游客分享与社区发展并重。古村、古镇、古城,已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冰雪经济产业链持续延伸,冰雪旅游生态圈不断拓展。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冰雪旅游课题组的调查,冰雪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旅游打破了“冰雪不进山海关”资源旧空间,形成了“南展西扩东进”发展新格局;冰雪旅游推动“冷资源”成为“热经济”,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点领域。调查发现,我国已经形成15个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涵盖了从竞技竞赛到旅游休闲项目的场地建设、造雪制冰设备、配套器材、个人装备的研发制造和维修保养的全产业链。博物馆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重要力量存在,另一方面博物馆的旅游景区属性不断增强。中国博物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场所,也是扩大中华民族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已经成为游客重要旅游资源,在传承创新方面,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利用、文创制作销售和文化传播起到引领作用。旅游景区度假区投资总体情况
2024 年是文化和旅游市场快速恢复发展的巩固期、强化期,受政策、供给、宣传等多种利好因素影响,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旅游市场活力迸发,假日消费持续升温,文旅融合蓬勃发展,服务供给提质升级。2025年旅游经济总体预期更为乐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投资热度不减,旅游景区度假区投融资规模持续扩容;投资更加理性,旅游景区度假区投资倾向“精而美”;投资对象不够广泛,资本更多流向头部优质资源;投资向“交通食宿、特色文旅项目、旅游信息化”集中。
此外,面对压力与挑战,景区类上市公司积极创新,丰富产品,努力提升核心吸引力、提高整体盈利能力、优化收入结构。投资模式上由 “文旅 +” 向 “+ 文旅” 转变,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例如 “农业+文旅”“体育 +文旅”等,创造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和业态。会更加注重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输出管理、品牌和服务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更加注重旅游景区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建设,通过旅游演艺、情景表演、游戏互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和记忆点;注重产品的细节和人性化设计,强调营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度假环境、开发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除了热门旅游城市和地区资源,一些具有特色资源但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可能受到更多关注,以实现旅游市场的均衡发展。投资倾向于具有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以保障景区度假区的可达性和吸引力。
更加重视合作与协同发展,旅游景区度假区之间合作加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度假区项目;重视与当地政府、社区等密切合作,充分考虑当地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应复星旅文、泡泡玛特、北京环球等度假区和郑州中牟县、洛阳老城区、深圳福田区等目的地政府邀请,戴斌院长考察调研了有关项目,并进行了交流研讨,形成了《旅游度假区的中国风与世界范》专题讲稿。指出旅游度假区建设要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创造东方式美学生活新场景,以文化自信的中国风和产业开放的世界范推动新时期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截至目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已达85家,加上600多家省级旅游度假区、重点旅游城市的度假项目,以及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川渝、关中、中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城、环湖、环山度假带,基本满足了广大居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长的度假需求。旅游度假区建设要走分类指导、分级建设的道路,既要建设“少而精”国家度假地,也要建设“特而优”的国家级和省级度假区,更要建设大批“小而美”的国民度假区。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国民旅游经验的累积、国家对节日和纪念日放假制度的优化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度假需求日益增长。观光、休闲、度假是旅游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市场需求,不能简单地认为谁是低端的,谁是高端的。为满足人民群众度假旅游新需求,就必须让度假项目离城乡居民近些,再近些。通过资本、技术、创意和创业的协同,通过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导入大批“小而美”的项目、产品和服务,让更多的城乡空间成为“微度假”的好去处,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北京郊外的晚上”“北戴河海滨的周末”“太湖庄园的假期”。促进国内旅游扩容和入境旅游振兴,是旅游度假区的时代新使命,也是发展新动能。
中国的旅游度假市场开发和旅游度假区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复制美西方的度假产业发展模式,国情、市场、制度和发展阶段都不允许。可行的做法是梳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取向,面向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培育层次丰富、动静结合、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旅游度假发展模式。在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也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旅游度假区体验内容和消费场景。供稿 《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报告(2024-2025)》课题组